視頻:埃塞俄比亞:安倍1160負債整合萬美元援助難民來源:上海東方高清
  中新網1月16日電 香港《南華早報》中文網16日刊載《安倍非洲行:一石能打幾隻鳥》一文,文章指,安倍近日的非洲之行有三個目的:為日本企業打開產品出口和投資市場;為日本“入常”尋找支持者;力圖和中國展開爭奪影響力的競爭。但日非缺乏經濟互補,使其第一個目的難以達到;至於入常和“中國話題”,非洲自票貼有小算盤,自不會讓日本如願。可以說,這次安倍“一石三鳥”之計,沒有一個奏效。
  文章摘編預防癌症如下:
  1月9日至12日,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出訪非洲莫桑比克、科特迪瓦和埃塞俄比亞等三國,這是8年預防癌症來,日本首相首次訪問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。
  對於這次安倍的非洲之行,日本本國和各國媒體、分析家給予了多方面解讀。綜合來看,各方對安倍此次非洲行的目的,概括為三條:經濟上,為日本企業打開產品出口和投資市場;政治上,為日本“入常”尋找支持者;製冰機出租戰略上,力圖和中國展開爭奪影響力的競爭。
  很顯然,安倍最希望的,莫過於“一石三鳥”,在上述三個層面都達到目的。
  經濟:缺乏互補是硬傷
  儘管在“中國話題”上吸引眼球最多,但明眼人不難看出,安倍此行最主要的目標,是經濟層面的。
  安倍內閣有關官員在行前就曾多次表示,將向東道主說明,日本會“更加平衡”地援助非洲,而中國“只對非洲的自然資源感興趣”。安倍隨行的商務代表團號稱“50個大企業代表”,實際上則有34家,包括豐田通商株式會社、島津丸紅、頭雅馬哈、三零、三井、日本鑽井,以及新日鐵、NEC、JDC等,可謂陣容龐大。
  一些媒體援引日本經濟產業省人士的吹風稱,儘管此行目的地只有三個,卻頗費了一番心思,所選擇的無不是日本官方心目中最重要的撒哈拉以南經濟“節點”。在他們看來,撒哈拉以北各國,日本企業已有一定基礎;南非和肯尼亞也是日本較穩定成熟的市場。日本在非洲比較薄弱的市場存在,是西非和赤道非洲法語區,這裡購買力旺盛,市場成熟,是非洲大市場的兵家必爭之地;東非、中部非洲腹地日本市場占有率也較為低下,但這些國家本身普遍較窮,市場成熟度較低。
  此次安倍到訪的三國,科特迪瓦是西非法語區最富的國家,莫桑比克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基建在建、在招標項目最多的國家;埃塞爾比亞是非盟總部,和美國關係密切,也是為數不多不依靠石油經濟就能取得高增長率的非洲國家。很顯然,日本打的是以點帶面,分頭突破的主意。
  近年來,看好非洲經濟前景的聲音變得越來越響亮,麥肯錫、標普等國際公司和世界銀行普遍認為,2013-2015年間撒哈拉以南非洲經濟增速至少可以實現“保五”,而這是在過去10年間非洲GDP總值翻三番、平均GDP增速達到5-6%基礎上實現的。有分析認為,倘繼續此勢頭,2050年非洲將有20以消費者,城市人口比例將突破50%,成為全球最大市場。
  日本經歷10年經濟低迷,關鍵在於出口的萎靡,安倍上臺後單純使用增加流動性的辦法刺激經濟,雖收效一時畢竟不能長久,正因如此,他們才看中了潛力巨大的非洲。
  早在去年6月1-3日,日本就在東京舉辦了第五屆“國際非洲發展會議”(TICAD),試圖由日本政府牽頭,鼓勵、推動大型民營企業拓展非洲貿易,會上日本宣佈,5年內將援助非洲110億歐元。
  此次安倍出訪,達成了莫桑比克4.23億歐元公路貸款項目和天然氣項目合作意向,對莫桑比克700億歐元(約合44億元人民幣)ODA貸款和300名人員代培,以及埃塞俄比亞地熱發電廠項目等。
  然而和日本的熱情相對應的,是非洲的冷靜。
  許多非洲當地分析家指出,以前的英法,如今的中國之所以在非洲經濟圈游刃有餘,是因為和非洲建立了互補性的經濟關係。以中國為例,其高速增長的經濟、蓬勃發展的基礎產業和製造業,需要大量能源、礦產和其它自然資源,龐大的製造業產品、產能和大量的資金,又需要穩定、開放的市場需求;而非洲各國經濟嚴重依賴資源出口,本身則資源豐富,而製造業的匱乏需要輸入門類齊全、價格可以負擔的工業品,落後的基礎設施則需要借助外力興建,方能獲得持續發展的後勁。中國所有正是非洲所需,反之亦然。如此互補,就形成了互相“有買有賣”的良性循環。
  反觀日本,由於經濟結構提升和產業轉移,這樣的互補已難成立,正如前日本經濟產業省非洲事務部負責人菅野雅文去年所坦言,日本企業“須臾不曾忘記非洲市場,也從來沒離開過非洲”,只是日本產業結構升級,勞動力成本水漲船高,導致出口產品喪失價格競爭力,而價格高正是開拓非洲市場的大忌。不僅如此,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製造業的轉移,還導致日本資源需求量的下降,如此一來,日本和非洲之間,就很難形成和維持中國-非洲間所出現的經濟互補關係。
  事實上,日本對非洲援助從來就很慷慨,上世紀90年代中援助額曾高居世界第一,今天也居第五,僅次於美、德、法、英,2003-2007年,日本對非洲最大宗援助項目“非政府開發援助”(APD)年支出達5.8億歐元,2007-2012年更翻倍至11.6億歐元,但這期間也恰是日本經濟萎縮的時期,非洲市場可謂“廣種薄收”。很顯然,非洲市場幫不上日本的忙,問題不在花錢少,而在不能構成互補和自循環,這個問題,安倍是沒法解決的。
  入常和“中國話題”:非洲自有小算盤
  非洲有55個獨立國家,是擁有聯合國會員數最多的大洲,當年中國就是靠著非洲國家的支持,得以昂首進入聯合國,並繼承了常任理事國的席位。一直謀求“正常國家”地位的日本,近年來屢次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努力均功虧一簣,自然對非洲這個大“票倉”垂涎不已。
  自1993年便舉辦的TICAD,初衷就是“花錢買票”,迄今這一大會舉辦了五屆,每屆開幕式上,日本首相都會大聲疾呼“聯合國改革的必要性”。“正常國家化”是安倍一向積極追求的目標,此次出訪非洲三國,所到之處,自然也要大聲疾呼,到處“拜票”。
  問題是非洲也有非洲的想法。
  《雅溫得喀麥隆論壇報》曾指出,非洲是“待字閨中的大姑娘,可以大大方方接受任何求婚者的禮物,但不能輕易答應任何請求”,這也恰是許多非洲政客在諸如“入常”等實質性問題上的一貫態度。每次日本利用各種場合向非洲領導人“拜票”後,都會興高采烈地表示“獲得普遍同情”,但這些“普遍同情”卻從不見化成實際效果。
  長期的殖民統治,讓非洲各國普遍養成了“禮物可以隨便收,許諾不能隨便給”的心態,隨口答應可以,真金白銀的支持卻不容易。美、中、英、法在一些問題上可以獲得非洲各國程度不同的配合、支持,是“以有易有”的結果,而日本想的卻是“以無易無”,自然談何容易。
  不僅如此,尼日利亞、南非,本身對常任理事國席位也不無想法,在他們看來,擁有聯合國成員國最多的非洲,連一個常任理事國還沒有,“擴容”應首先考慮非洲國家,而非洲各國間雖然矛盾重重,但在重大國際話語權爭奪方面,卻常常本著“泛非主義”精神,表現出“非洲一盤棋”,日本不表現出對尼日利亞、南非等非洲國家“入常”的實際支持,非洲各國自然不可能“先人後己”。
  至於“中國話題”,據特迪瓦“阿比讓新聞網”轉引自經合組織的資料,2009年起成為非洲第一大貿易伙伴的中國,與非洲雙邊貿易額,占非洲外貿總額比重 13.5%,中國已成為非洲最大市場、最大工業品來源,和其最急需的基礎設施工程投資者、建設者。
  反觀日本,占非洲外貿總額比重僅有2.7%,連中非貿易額的零頭都不到,在“軟實力”方面又不具備英、法等的“一招鮮”,近年來屢屢以“新殖民主義”為口實,力圖削弱、同化中國在非影響力的歐美各國尚且收效甚微,日本的“小石子”自然更難打下中國這隻“大鳥”。 (陶短房)  (原標題:港媒:安倍非洲行“一石三鳥”之計無一能奏效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k63pknap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